推薦專題

推薦專題Recommended

Google、微軟、亞馬遜邁向淨零 為何不能沒有台灣這個神隊友?

美國德州中部,將近1000公頃的廣袤太陽能光電場,即將完工,猶如一望無際的光電田,一年可提供300MW(百萬瓦)的再生能源電力。


這是蘋果投資的太陽光電場,主要目的是讓美國的iPhone和Mac用戶充電時,能減少碳排。


企業轉綠,不是癡人說夢,而是真實發生的轉變。


為了2030年達成碳中和,蘋果不但自己投資,更要求供應商跟進。今年4月,蘋果公布已有25國的200多家供應商,承諾將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生產,其中包括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與揚聲器大廠美律實業。


淨零目標最後一哩路,不能沒有台灣


國際大廠朝淨零目標前進,台灣隊友的助攻,不可或缺。


蘋果前200大供應商中,四分之一來自台灣,蘋果更是台積電最大客戶,佔營收四分之一。Google、臉書、微軟、亞馬遜的伺服器,過半由台灣供應鏈代工。


全球企業淨零排放承諾的最後一哩路,絕對不能沒有台灣的努力。


而愈來愈多台灣企業,正在化被動為主動,不只是「被要求」,而是發揮積極能量,主動改變。


因為地球面臨的危機,愈來愈迫切。


1968年,全球100位菁英人物組成羅馬俱樂部,研究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他們發表《成長的極限》研究報告,造成全球轟動。


「如果人類持續以現在的方式成長與消費,地球面臨資源消耗過度(overshoot)無可避免,」報告共同作者、挪威商學院氣候策略課程教授蘭德斯寫道。


「這個星球,沒有能力再承受兩個或三個美國了,」全球未來研究所創辦人奈爾(Chandran Nair)也大聲疾呼。


若資本主義維持現狀,距離自然資源體系崩潰的日子,恐怕不遠。唇亡齒寒,人類的生活也將一去不復返。


蘭德斯預測,到了2052年,未來社會最大野心不會是追求化石燃料經濟的成長,而是追求永續成長的幸福。


領頭三大變革,兼顧成長和永續


讓人欣慰的是,改變已經開始。


在台灣,我們看到企業為淨零付出的改變,逐漸成為顯學。

第一,材料走向永續。漁網是比吸管更致命的海龜殺手。台化原本只賣新尼龍給漁網生產商,4年前與漁民和漁網製造商合作,致力回收漁網,再製成紡織料,已製成四百萬件衣物,其中包括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數千元的高價機能服。

這是一張圖
被稱為「幽靈漁具」的廢漁網,經過回收處理,也能製成高價機能衣。圖為台化的化學回收尼龍。(王建棟攝)



第二,商業模式革新。
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IKEA,兩年前在台灣跟台北101打造出全球第一樁商用大樓家具循環租賃案,未來還將拓展到社會住宅,讓每年上千萬噸的裝潢廢棄物走入歷史,也幫用過的家具找到第二生命。

這是一張圖
IKEA在台灣推出全球第一個商用家具租賃案,從「賣家具」變成「賣服務」。(王建棟攝)



第三,締結永續伙伴。
台灣工紙龍頭正隆,每年處理國內上百萬噸回收紙,作為造紙原料,近年輔導144家上游回收商,優化廢紙與紙器分類,並幫助中小型業者更新設備,也帶動回收供應鏈轉型,提升產業價值。

這是一張圖
正隆輔導中小回收商轉型,落實分類,把垃圾變黃金。(黃明堂攝)


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中,作者比爾蓋茲強調,「我寫這本書,不只是因為看到氣候變遷的問題,還因為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機會。」人類與地球能夠存續,齊心協力將碳排降為零,是唯一的正途。


這不但做得到,還真實在發生。


台積電已開始建立零廢棄物製造中心,最快2023年起,所有製程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讓廢棄物踏不出科學園區一步。


未來的企業,是能兼顧成長與永續,而非無限制使用資源;是尊重在地生產消費,而非長途運輸;是以友善環境的材料取代無法再生的材料。當然,還需要同樣認知的消費者,願意做相應付出。


台灣企業有能力當地球的神隊友,我們從更多企業的故事,看到他們帶來的美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