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News

工業局推動循環園區 強化產業共生

經濟部工業局為因應國際趨勢,已依據行政院核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的政策方向,針對既有編定產業園區導入循環經濟理念與推動產業共生,以符合永續環保及降低資源耗用目標,更可協助國內供應鏈藉由產業共生從紅海脫穎而出及創造國際市場新藍海。

近年來循環經濟與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趨勢,這不只使人們養成減碳的生活方式,更使產業悄悄進入供應鏈重組的時代,例如Nike、Apple、Acer、IKEA等都有宣示自家品牌的循環目標,並要求旗下供應鏈必須配合落實。

這是一張圖
                                                                                                        虛實整合推動機制示意圖。 工業局/提供


因為國際大廠已大幅改變生產思維,身為供應鏈大國的臺灣,為維持我國供應鏈廠商的競爭力與協助產業轉型符合國際品牌採購需求,工業局已參考採用國外成功案例,以「虛實整合」的推動機制,擇定大園、彰濱、官田等3座工業區作為循環示範輔導園區,展開廠商輔導工作,其機制是先建置一套虛擬的資料庫平台,再搭配實體的專業輔導團隊,針對資料庫產出具輔導潛力優勢對象,在結合工業區服務中心與廠商協進會的協助下,精準投入輔導與推動。

由於品牌宣誓循環經濟涵蓋的面向相當廣,為使業者可達到品牌採購標準與扣合國際趨勢,工業局參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他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標準,研訂12項循環園區評估指標,其指標內容除業界熟悉的能源、資源、水資源的循環率,另包括業者取得循環經濟標準、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揭露等,可歸納環境、經濟、社會等3大面向,也就是當產業園區的發展趨近於循環園區時,代表園區內廠商間的能資源已有高度的循環與共生,亦代表廠商具有高度競爭力。

這是一張圖
                                                                                                                        循環園區評估指標。 工業局/提供



以染整業密集的大園工業區為例,其產出的廢棄物,例如廢布、紡織污泥原本是採焚化方式處理,但由於受到國際品牌要求需提升廢棄物再利用率,因此在工業局輔導下,已協助業者找到合適的再利用業者,可將廢布、紡織污泥轉變為可用於鍋爐的燃料。

此外,為使已符合規範的供應鏈廠商可順利與國際品牌合作,工業局參考近年歐洲商會與國際品牌商的合作經驗,建置一套「循環供應鏈對接機制」,以品牌採購作為誘因,引導業者逐步改善能資源循環比例,藉此符合品牌採購規範,成功打入品牌供應鏈。而工業局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園區轉型,加強廠商輔導,期望產業園區內廠商形成共生的網絡關係,共創國際市場的經濟奇蹟,亦使我國逐步朝循環經濟與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工業局已於109年底完成建置「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網址: https://energy-resource-match.utrust.com.tw/)」,並優先適用於工業局編定的產業園區,因此,業者若有廢棄物再利用或替代料媒合的需求,甚至想尋求蒸汽或替代水源,皆可透過該平台找到合作廠商。

這是一張圖
                                                                                            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首頁。 工業局/提供



落實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很多,促進產業共生是其中一個,而要形成產業共生,第一步要推動能資源循環,但要如何尋求適當的循環合作對象,則是長久以來業者所面臨的難題,因此,該平台運用政府既有的資料庫數據,還結合綠色科技與大數據分析,讓電腦來當媒人,這樣不僅可節省人力,還可提升媒合成功率。

以廢棄物媒合為例,達一定規模的工廠在運作過程必須依法申報廢棄物的產出與流向,廢棄物是採再利用,抑或焚化、掩埋,在政府既有的資料庫裡面都有清楚的申報資料。

這是一張圖
                                                                              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可供媒合的能資源。 工業局/提供


為協助業者提升資源循環比例與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工業局已將未再利用的廢棄物挑出來,再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而產出可循環的廢棄物項目與合適的再利用業者清單,在結合專家學者與工業區服務中心、廠協會的共同輔導下,促進廢棄物再利用的媒合。

例如位於桃園大園工業區的強盛染整,原本產生的廢布是送往焚化爐處理,今年透過該平台已協助該公司與再利用廠商媒合,將廢布作成再生燃料。另再生原料也是運用類似邏輯,該平台可透過數據分析,比對潛在可能使用再生原料的工廠名單,此時,工業局則扮演「推一把」的角色,讓業者可以順利合作,形成共生的合作網絡。

永續概念產品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為因應消費行為的改變,國際品牌企業多已訂定量化的循環目標,預期將帶動新一波循環物料需求。

由於循環採購流程複雜,且涉及再生材料回收法規、技術與認驗證等議題,一次性的推介與配對,往往無法滿足供需雙方期待。工業局透過多次與國際品牌商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的經驗,建構並逐步完善「循環供應鏈對接機制」,透過關鍵3步驟:深入訪調品牌需求、供應量能分析、安排供需雙方對接;加上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協助品牌尋求合適的在地供應鏈廠商,進而縮短品牌與供應鏈之間的搜尋時間與溝通成本。

這是一張圖
                                                                                                      循環供應鏈對接機制示意圖。 工業局/提供


工業局委託環興科技公司及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中立第三方角色,除促成雙方洽簽合作意向書,並提供雙方回收相關法規諮詢、綠色升級輔導及協助申請政府補助資源等。

團隊至今已累計服務國內包含塑膠、紡織、電子電器等產業達上百家廠商,並協助推進多項跨域的新循環模式,例如廢塑膠高值再生、家飾廢布循環、鞋到鞋循環、電池循環等。以鞋到鞋循環為例,一雙鞋的組成複雜,其中鞋面及鞋帶採用棉布或聚脂纖維等材質,但鞋底卻為橡膠、聚氨酯(PU)、或乙烯複合物(EVA),因拆解須耗費大量時間與成本,導致廢(舊)鞋只能送往焚化爐處理。

經由輔導團隊的評估與媒合下,國際品牌願意進行單一材質鞋款的設計,有了國際品牌帶頭,國內供應鏈廠商在具有市場誘因下,也願意投入研發,未來一旦鞋子使用報廢後,回收端就可以直接以機器自動切碎、熔融,再重新回到鞋材,不僅可達到100%全鞋循環,亦可兼顧經濟效益。

為協助國內廠商落實循環經濟理念,工業局結合相關輔導資源導入「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策略。「小循環」是藉由工廠自身能資源循環運用,來減少能資源浪費與排放;「中循環」則以園區為單位,在園區內的能資源可不斷循環使用;而「大循環」即透過跨園區整合,進行能資源的循環利用。

鄰近桃園國際機場的大園工業區,由於區內設有紡織、食品、造紙等蒸汽用量較大的產業,因此在大園汽電共生公司進駐後,已發展成一個透過能源進行「中循環」的產業聚落。近年在工業局輔導下,中循環的元素除能源,還增加了資源。

大園工業區服務中心表示,大園汽電共生公司隨著製程技術提升,鍋爐已可使用再生燃料,區內廠商每年產出約2.3萬公噸廢木材、廢塑膠、廢橡膠、廢紙等適燃性廢棄物,經過機器破碎、壓縮,皆可產製成為熱值達2,392kcal/kg以上的固體再生燃料(SRF),燃料燃燒產生的蒸汽則可再供應給區內逾50家廠商,並透過能資源不斷的循環,形成綿密產業共生網絡,無形之中創造企業穩健的韌性體質與國際競爭力。

這是一張圖
                                                                            強盛染整與大園汽電的共生循環關係示意圖。 工業局/提供



以強盛染整公司為例,其製程產生的廢布,原本付費委託焚化爐處理,今(110)年透過工業局運用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協助媒合,已將廢布變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並供應給大園汽電共生作為輔助燃料,由於強盛公司也是大園汽電的蒸汽用戶,透過與再利用業者、汽電共生業者的合作,達到資源循環的目的。

金屬表面處理產業因製程特性,會產生含重金屬的廢液或污泥,為輔導業者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工業局已於彰濱工業區設置電鍍專區,至今約有160家廠商進駐。業者於製造過程每年會產出約4,000餘噸的含重金屬污泥,原本是採用固化掩埋方式處理,居高不下的處理成本讓業者傷透腦筋。在工業局與廠商的努力下,業者已提出廢棄物再利用的申請,未來可望從污泥裡面提取重金屬鋅、銅等有價資源,而污泥本身則經過循環製程轉變為水泥或水泥製品等有用的資材。

這是一張圖
                                                                                                 含鋅廢棄物產製的粗氧化鋅。 工業局/提供



彰濱工業區服務中心主任王志明表示,落實循環經濟的策略包括產業共生,早期受限於技術而無法從污泥裡面回收重金屬,如今在技術提升下,工業區內已有適當業者可從事污泥回收業務,屆時包括工業區污水處理廠、電鍍廠商與再利用業者將可透過污泥重金屬回收形成產業共生關係。

王志明說明,以含鋅污泥為例,彰濱工業區內原本沒有合適廠商可進行污泥回收再利用,但後來在工業局輔導下,台灣鋼聯公司可以協助電鍍業者將產生的含鋅污泥轉變為氧化鋅等產品,再透過冶煉、純化等程序,又可作為電鍍業所使用的原料,形成資源循環的供應鏈。

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台灣鋼聯公司,為國內10餘家鋼鐵廠集資共同成立,主要業務為處理股東廠在製程產生的煉鋼集塵灰,透過工業局的輔導,在今年取得環評變更通過,目前與工業區內電鍍廠商共同提出事業廢棄物再利用計畫,預期於111年下半年將可回收含有鋅金屬的廢棄物產製氧化鋅,落實城市採礦。

今(110)年我國發生52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位於菱角盛產的台南官田 ,廠商意識到潔淨穩定水資源循環的重要性。為協助業者避免缺水風險,在工業局協助下,已尋求合適的替代水源。

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在接收區內廠商的廢水後,會經過一連串的處理,變成符合規定的放流水排放到鄰近的河川,原本從未想過可再循環利用的放流水,在一場旱災後,廠商開始思考將放流水轉為替代水源,進而透過服務中心尋求工業局的協助。

官田工業區服務中心主任李宗燦與廠協會理事長季惠卿表示,服務中心的職責就是引進適當的輔導資源,促進區內產業的合作。今年在工業局的輔導下,已有塑膠製造廠商申請使用工業區污水廠的放流水,屆時不僅可減少放流水的排放,又可增加業者的替代水源,讓服務中心與廠商形成一種循環的合作關係。

這是一張圖
                                                                                官田工業區放流水循環利用工程規劃示意圖。 工業局/提供


不僅水資源循環,在輔導團隊的努力下,官田工業區內的化學材料製造業者、再利用業者、印染整理業者,也可望透過廢棄物、能源(蒸汽)形成共生的網絡關係,不單節省業者處理廢棄物的成本,還可減少蒸汽鍋爐操作所產生的碳排。

官田工業區的尚穩環保科技公司,在年初旱期因缺水導致廠內運作面臨相當大挑戰,在工業局輔導下,協助業者進行廠內節水輔導、水質需求盤點、廠區周邊替代水源評估等,,並決定申請使用污水廠放流水,預計111年在完成辦理相關行政程序與工程施作,水資源循環量可達9萬公噸/年。